黑海深处,潮汐涌动,一场无声却致命的较量正悄然上演。无人平台技术,这股颠覆性的力量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海上攻防的传统模式。当下的冲突,海上战场瞬息万变,无人技术不再是辅助,而是核心,它带来的战术颠覆,让报复行动的即时性和多维性,成为了这片海域的新常态。
非对称的暗潮涌动
在非对称对抗日益成为常态的今天,传统海军的庞大身躯,正面临着高性价比无人平台带来的严峻挑战。乌克兰方面,早早便将目光投向了无人艇、无人机这类低成本利器。
他们以此为矛,屡次突袭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关键目标,给俄方造成了不小的困扰。这套“以小博大”的策略,一度成为乌克兰对抗强大对手的有效手段。
此前,连接克里米亚与大陆的刻赤海峡大桥,曾多次成为袭击目标。8月18日凌晨,三艘隐秘的无人艇参与行动,意图炸毁这座战略要道。
每艘无人艇都携带了高达1100公斤的TNT炸药,袭击导致桥面承重结构遭受明显破损。这已是乌克兰第三次尝试袭击,尽管前两次的损坏很快修复,但这些事件无疑暴露了大型基础设施在无人化威胁下的脆弱。
近期,乌克兰的无人艇攻势再度显现其威力。就在8月28日当天,乌军使用无人艇和自杀式穿越机,成功袭击了俄黑海舰队的一艘“暴徒-M”级轻型护卫舰。
这次袭击导致俄护卫舰的雷达和电子设备受损,乌方将其视为一次“重大胜利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暴徒-M”级(21631型)护卫舰是俄黑海舰队对乌克兰实施巡航导弹打击的主力。
对这样一艘关键舰艇的成功打击,无疑凸显了非对称战术在特定条件下的高效与致命。
以牙还牙的战术回旋
然而,战场的学习曲线总是异常陡峭,俄罗斯军队也迅速掌握并部署了无人自爆艇,打破了乌克兰一度看似独有的“技术壁垒”。俄方如今也开始运用这一战术,这使得乌克兰的低成本不对称战术可能难以持久。
因为俄罗斯正在迅速学习并大规模生产类似技术,战术的“回旋镖”效应开始显现,让对手尝到了自己发明的苦果。
俄军较晚部署无人艇,部分原因是乌克兰海军主力舰艇在2022年已基本被摧毁。乌海军现有舰艇多为重创或长期搁置。这使得俄军在无人艇战术上的应用有了新的考量,转而应对乌克兰剩余的或改装的舰艇。
俄军首次公开使用远程操控的爆炸型无人艇攻击乌海军舰艇,标志着其战术的重大转变。
8月28日凌晨,俄罗斯国防部门报告了一次海军作战行动,目标位于敖德萨州多瑙河入海口附近。俄方使用了一种远程操控的爆炸型无人艇,最终目标船只沉没,被击沉的是乌克兰大型侦察舰“辛菲罗波尔”号。
这艘由拖网渔船改造而来的侦察舰,标准排水量1220吨,满载排水量可达3550吨。舰艇于2019年投入服役,被视为乌克兰海军中较新的舰只。
乌克兰海军发言人证实了事件,确认船只被炸穿,进水后倾覆。乌方承认有一名船员在袭击中丧生,大部分其他船员得以获救,但仍有部分舰员下落不明。
据称,俄军无人艇从克里米亚海域出发,并在敖德萨州多瑙河区域进行了潜伏,其渗透能力和打击范围远超乌克兰的预期。乌方可能未预料到一艘3500吨的舰艇在多瑙河深处仍会遭到攻击。
乌克兰船员曾试图躲避逼近的无人艇,但他们的反应已经太迟,乌方可能对俄军使用此种武器感到意外。俄方公布的画面显示,无人艇攻击造成了巨大毁伤,此次攻击可能得到了空中无人机的引导,这标志着俄军在反击能力上的新进展。
怒火不隔夜的铁拳
现代冲突中的报复行动,已然呈现出高度的即时性和多维度特征。某个国家领导人以“有仇必报”的个性著称,其报复行动通常迅速且全面。这种不隔夜的反应机制,已成为俄军行动的一个鲜明特点。
就在8月28日当天,乌军袭击俄黑海舰队的“暴徒-M”级轻型护卫舰之后,俄军即刻展开了无人艇报复行动,攻击了乌克兰侦察舰,这被视为对先前事件的报复。
此前,乌克兰无人机攻击了俄罗斯天然气管道,俄军次日即用导弹袭击了基辅的供暖系统,展现了报复的即时性,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“即时战略”游戏。
8月18日凌晨,刻赤海峡发生袭击事件,三艘隐秘的无人艇参与了行动,乌克兰意图炸毁克里米亚大桥。每艘无人艇携带有大量TNT炸药,导致桥面承重结构受损,出现明显破损。
这次袭击,无疑激怒了俄方。俄方调查推测,有人泄露了大桥潮汐数据,敖德萨港码头工人被指长期向乌克兰提供情报。
仅仅24小时后的8月19日凌晨,俄空军便发动了“雷霆-2025”行动。恩格斯空军基地的4架图-95M轰炸机升空,每架携带8枚Kh-101巡航导弹。
这些轰炸机沿里海、黑海航线进行超低空飞行,克里米亚萨基机场的20架苏-35战斗机提供护航,战斗机使用“狼群战术”压制乌克兰西部防空系统。
海陆空交响的复仇曲
俄军的打击范围广泛且目标多样。在报复行动中,俄军同时针对乌克兰的军事和能源基础设施进行“覆盖式轰炸”。波尔塔瓦州的卢布尼天然气处理厂成为目标,3枚伊斯坎德尔-M战术导弹直接命中处理厂。
导致5万吨液化天然气发生连锁爆炸。火球升至150米高空,照亮百公里外的夜空,场面惊人,宛如末日电影中的景象。
克列缅丘格炼油厂也遭到袭击,俄军无人机群采用“蜂群战术”攻击。首批5架无人机佯攻,诱使乌军“山毛榉”导弹开火,随后主力机群从三个方向同时俯冲。
监控显示至少12架沙赫德-136撞向催化裂化装置,爆炸将重达30吨的反应塔掀飞20米。集束弹头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破坏力,3枚Kh-101导弹在炼油厂上空500米处引爆。
散布的1800枚子弹药覆盖半径达1.2公里。目击者称厂区变为“钢铁熔炉”,弹片如燃烧的标枪,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。
俄军还将矛头指向了与阿塞拜疆相关的资产。阿塞拜疆近期与乌克兰关系密切,提供人道和能源合作。然而,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在敖德萨的储油罐遭到沙赫德-136无人机轰炸,全部17个储油罐被炸毁。
引发大爆炸和火灾。阿塞拜疆媒体报道油库泵站及其他设施受损。乌克兰一艘由拖网渔船改造而来的侦察舰被无人艇击沉,也说明打击目标不限于主力舰艇,任何有价值的军事资产都可能成为攻击对象。
北约的冷汗与深思
冲突中无人平台战术的普及和报复行动的升级,不仅直接影响交战方,更对区域安全格局、北约等军事联盟的战略部署造成深远影响。俄军侦察无人机和无人艇飞入多瑙河区域。
这片区域与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的界河相接,多瑙河最终注入黑海。此次行动可能挑战了罗马尼亚和北约军队的雷达系统,其未能有效侦测到这些无人艇的渗透。
乌海军侦察舰上的船员在甲板上活动,舰艇也挂有防无人机网,但乌方未预料到在远离俄军前线的地方会有无人自爆艇。俄军在多瑙河对乌舰艇的攻击,也向北约海军展示了其反舰能力。
如果俄无人艇能有效打击北约舰艇,将构成重大挑战。这场俄乌冲突改变了一些传统战争观念,例如坦克等陆战装备面临高性价比无人机的挑战,海面上的无人艇也令传统舰队防不胜防。未来战争将更多地体现高性价比武器造成巨大破坏力的特点,这无疑让北约成员国如坐针毡。
地缘棋局的震荡
地缘政治利益的交织,使得第三方国家也无可避免地卷入其中。阿塞拜疆在乌克兰的能源投资因俄军袭击而遭受巨大经济损失,其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恶化。
阿塞拜疆试图在俄西方间保持平衡的努力受到冲击,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外交政策。阿塞拜疆总统向乌克兰总统表达了对俄袭击其能源设施的不满,并表示若俄继续攻击,将考虑向乌克兰运送武器。
有传言称阿塞拜疆将派遣数千名雇佣兵前往乌克兰,这些雇佣兵包括中亚、中东、车臣、叙利亚、土耳其籍,但尚未得到官方证实。
国际社会对俄方袭击的反应不一,美欧谴责但未采取实质行动,伊朗、土耳其等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国家保持沉默,显示出地缘政治的分化。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遭受重创,全国天然气储备降至危险水平。
炼油厂60%的产能永久瘫痪,修复至少需18个月。乌克兰经济本已困顿,能源设施被袭使其处境更加艰难。
乌总统泽连斯基紧急要求美国启动“租借法案3.0”,寻求F-35和“萨德”系统,反映其对外部支持的依赖和对自身防御能力的担忧,但美国是否满足乌克兰要求尚不明确。俄方报复行动展示了其军事实力及对“战略红线”的强硬立场。
笔者以为
无人平台在海上攻防中日益重要的地位,以及其对战术和战略的深刻影响,已成为当前冲突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。报复行动的即时性和多维度性已成为新常态,这不仅对交战双方,也对国际关系带来了严峻挑战。这场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,冲突远未结束,双方未来仍可能有多轮较量。呼吁各方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,避免进一步的地缘动荡。无人化战争的未来图景,正深刻影响着全球军事学说和国际安全秩序的长期走向,值得所有国家深思。
南宁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