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,虽然各个诸侯国间不断发生争斗,然而即便在乱世之中,诸侯之间仍旧保持着某些礼数与规范,不会轻易将事情做得过于极端。可随着争霸之战愈加激烈,原本的秩序逐渐被野心所取代,最终,随着“三家分晋”事件的爆发,真正的战国时代随之到来,整个天下陷入了更为剧烈的混乱之中。
这一历史事件震动了整个天下,几乎所有人都未曾预料到晋国会一分为三,然而,正是在这种乱世之中,有一个人洞察到机会并顺势崛起,他便是吴起。尽管如此,吴起的过去却并非一帆风顺,甚至充满了争议。曾有人直言他“不忠不孝、不仁不义”,甚至他曾为了自己的前途亲手杀害了为他生儿育女的妻子,这样的行为使得他在当时备受非议。
吴起年轻时怀抱着官场梦,然而尽管他为此倾尽家财,依然未能如愿。于是,他成了乡里人嘲笑的对象,愤怒的吴起在愤慨之下,拿起剑亲手将那些羞辱他的人一一杀害,随后因惧怕法律追捕,他潜逃至鲁国,开始求学。然而,母亲的劝告也并未改变吴起的决定,尽管母亲希望他早日回家,吴起却发誓:“只要我未能成为国家重臣,便永不归家。”
展开剩余81%在鲁国,吴起找到了大儒曾申,向他求学儒术。就在他逐渐有所成就之时,却突然收到母亲病故的消息。尽管吴起十分悲伤,但他依然未曾违背自己离家时的誓言,坚决不回卫国处理母亲的丧事。曾申得知后大为震怒,因儒家强调孝道,吴起作为儒门弟子,竟然如此违背基本伦理,最终曾申将他逐出师门。
因此,吴起被冠上了不孝的恶名,但他并未因此自卑。相反,在被逐出孔门后,他冷静思考,认为在战乱不断的时代,若想迅速崛起,唯有通过军事才能来实现,于是他转而投向了兵家门下,潜心学习兵法,并很快在军事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。
不久后,鲁国的国君鲁元公听闻吴起的军事才能,便有意任命他攻打齐国。然而,由于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,鲁元公对此产生了顾虑,担心吴起会因妻子的关系而有所偏袒。吴起深知此事的敏感,于是做出了果断的决定:亲手杀掉妻子,并将其首级送至鲁元公面前,向其表达自己对鲁国的忠诚。鲁元公看到吴起如此决绝,便彻底放心地任用了他为将军。
吴起果然没有辜负鲁元公的信任,他带领鲁国军队在与齐国的战斗中取得了大胜,赢得了全国的声誉。然而,随着吴起声名鹊起,鲁国的部分大臣却开始嫉妒他的功绩,向鲁元公进言,认为吴起的过去和名声不适合继续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。于是,鲁元公听从了这些谗言,将吴起疏远,逐渐不再重用他。
在鲁国发展受阻后,吴起决定离开,寻找新的机会。他最终将目光投向了正处于崭新历史阶段的魏国。此时,晋国已经被分裂为韩、赵、魏三国,周天子已正式承认这些新兴的国家,而这正是各国渴求人才的时刻。吴起在经过深思熟虑后,决定投靠魏国。
魏国国君魏文侯非常明智,他听说吴起的到来后,便与大臣们商议吴起是否值得信任。李悝大臣表示,尽管吴起在私德上有些缺失,但他在军事上无疑是当世的顶尖人才。于是,魏文侯便决定接纳吴起,并任命他为军中大将。
吴起并未辜负魏文侯的期望,他在与强大的秦国作战时,屡屡带领魏军大胜,甚至扩展了大量领土。要知道,当时的秦国是诸侯国中最强的之一,吴起的初战即获得如此巨大胜利,充分证明了他的军事才华。凭借这一战,吴起赢得了魏文侯的信任,并且被任命为更为重要的军事指挥官。
然而,随着吴起的地位逐渐提升,魏国的部分权贵开始对他产生了敌意,并向魏文侯进谗言。有人指责吴起的过去不光彩,认为他的地位过高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敌意,甚至危及魏国的安全。魏文侯最终听信了这些谗言,决定逐渐疏远吴起,并最终将他请离朝廷。
面对这种变故,吴起没有过多留恋,他果断离开了魏国,决定寻找新的舞台。这时,楚国正面临着长期的困境,连年受到秦国的骚扰。听说吴起来到了楚国,楚悼王立即给予了他重任,吴起也开始了在楚国的变革之路。
在楚国,吴起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不仅在军事上加强了军队的训练,还借鉴了他在魏国时期的经验,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变革,使楚国焕然一新。经过改革,楚国的军事实力逐渐增强,吴起也带领楚国征战四方,屡次获胜。
然而,随着楚悼王去世,吴起的政治改革得罪了许多旧贵族。新国君继位后,旧贵族迅速恢复了权力,开始对吴起进行打压。公元前381年,吴起在为楚悼王治丧时,遭遇了贵族的暗杀。尽管吴起在混战中受伤,但为了保护楚国的改革成果,他毫不犹豫地扑向楚悼王的遗体,用自己的身体为楚悼王挡下致命箭矢,最终死于非命。
吴起死后,楚国按照法令诛灭了参与暗杀的贵族家族,但新王却对吴起的改革心生忌惮,下令将吴起的尸体车裂示众,以儆效尤。后世许多人认为,吴起的结局是他不孝、不仁、不义行为的报应。然而,从更广泛的历史视角来看,吴起依然是战国初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和改革家之一。他的军事才华和变法经验,推动了战国时期改革的潮流,也为封建制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南宁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