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创作不易,感谢您的支持。
飞机刚落地,敖德萨又炸了。换作平常,这或许只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,但美方特使在基辅的行李箱怕是还没放下,战火就又轰隆响起——有人羡慕我们地处和平年代,可乌克兰人,已习惯把疏散通道和晚饭菜单并排思考。这已经是第17次无人机袭击敖德萨港口,警报声和爆炸声已然混成了一种斑驳嘈杂的背景音。
西方承诺的弹药,说好给的,送来却缩水。
别以为我危言耸听。美国方面信誓旦旦要恢复军援,结果第一批炮弹实际到位总量比承诺的少了近三分之一。乌军战士的失落,甚至比炮弹短缺本身更让人难堪——有士兵抱怨,三天只发了两盒子弹,战壕里的人不睡觉么?这不是战斗,是耗命。
弹药短缺,压力全推给了前线。
顿涅茨克方向据说压了11万人,乌军据守之地几乎随时要被蚕食。远处互联网上的乌克兰士兵开腔吐槽,补给迟钝,防线告急——这声音穿越网络,隔着屏幕都能让人窒息。
别以为只有士兵难,田里的农民更苦。
乌克兰曾经是欧洲的“大粮仓”——往年的春天,470万公顷肥沃的黑土早该插满幼苗,可今年,大片良田已成雷区。那些旧式拖拉机,锈迹斑斑地趴在田头,仿佛时代的眼泪。西方纪录片永远只给无人机战绩加戏,谁关心端着铁铲进地的人,连饭锅都快保不住?
战争最苦的,永远是小人物——老百姓。
翻一翻美国军火商们的财报,人家的股票轮番高歌;再看第聂伯河边的小医院,断电之后只能点蜡烛给伤员锯腿。孤儿院收到第27批“国际援助”,打开一全是过期罐头。谈判桌上的人吵得面红耳赤,老百姓咬牙忍着每天新添的苦水与旧账。
最讽刺的,是那些逃亡在外的难民。
300万乌克兰人流落欧洲,四处洗碗刷盘子,活得小心翼翼。可地图上的每一次涂改,让他们何时能回家,又有谁在乎?哈尔科夫地铁成了地下村庄,有人等着爆炸结束回家,有人甚至不知道美国的炮弹库存已经亮起红灯。
有人说,一枚炮弹就是一场豪赌。
乌军以前意气风发,几天内就能打光美产一个月的库存,现在收到的补给箱子上满是灰,日期甚至追溯到越战年代。东部防线一天就被撕开八公里空档,恰是美方去年停供火箭弹之地。俄军则悠然自得,在卢甘斯克的新办公楼刷油漆,乌军士兵还在泥泞战壕里用手机对着天空找方向——荒诞得让人喊不出声来。
再这样耗下去,最先倒下的还是普通人。
俄罗斯赌的是乌克兰流血先干,乌克兰则在等西方掏更多的钱。炮火炸开一米,就是十户苦命人家支离破碎;粮仓变成雷区,讽刺得让人心酸。将帅划拉的地图和漂亮的谈判稿,修不好断成零件的电网,也疏不了三尺厚的地雷。
冬天如果大雪封路,只会更难。
方案写得再美,现实被战争撕裂之后,谁能恢复?明明双方都已筋疲力尽,却还要互相拼个面红耳赤。可战场,不是游戏厅,投币不能重来,牺牲的,永远是底层的人。
这仗到底要打到什么时候?难道真没别的办法?换作你我在战争里挣扎、流亡、奔波,又真的还有资格旁观吗?大家可以评论区说说自己的看法~
南宁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